中国不乏古人读书苦、读苦书、苦读书的典故,如“凿壁借光”,说的是西汉经学家,当过丞相的匡衡出身农家,自幼尝尽贫困,晚上要读书,在墙壁上凿了一个 小洞,“偷取”邻居家里的烛光。后又因看上有钱人家家里丰富藏书,而到那人家当用人,不取工资,只要主人让他读家里的藏书。这类例子体现的是,无论环境如 何恶劣,只要一心向学,意志坚定,EQ素质高,就能在书中寻找到乐趣和富足。
反观新加坡莘莘学子的“苦读”,到快餐馆,桌上有可乐、汉堡“陪读”;或到机场大厦,享受世界上最佳机场所提供的环境,有来往的人群“陪读”。
==
“为什么小六会考前二名都是中国来的?”
(2009-12-05)
一个从小就到一个完全陌生环境求学的孩子,要出人头地,除了个人资质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中国来的学生降级插班,心理素质欠佳的小孩子可能因此泄气,但对于心理素质好的小孩子则可能是一种推动力,他们因此更加倍的去学习、去弥补慢了两步的距离。 漫步 “为什么小六会考前二名都是中国来的?” 昨天本报交流站的一名读者的这个问题,不知有谁可以回答。 这样的问题应该不是冲着教育部而来,教育部官员可以放心。 也许有人会说,状元女当年来新加坡插班时降了一年,也就是说,状元女比其他同学大一岁,占了便宜。一岁之别能占多少便宜,读者们心知肚明。叫活了近一甲子的我去考小六,肯定考不出一个状元。年头和年尾出生的同年学生,基本上也算是相差一岁,年头生的也未必比较强。 今年全国状元邱碧晴四年级随家人到新加坡,根据教育部惯例,原被学校要求降两级,在她的父母要求下,启发小学特别开恩,只降她一级,从小三读起。 考全国第二名的陈牧禾,小三到新加坡读书,就在母亲坚持不降级的情况下,进入名校南小。这两间学校,一为邻里学校,一为名校,但都能在教育部政策下灵活处理,也才不致“走宝”。 全国第一和第二的例子也许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先进,中国学生从小便有很好的数理基础,因此来到新加坡,除了英文之外,其他学科容易接轨,甚至程 度还胜一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显示出新加坡教育的优越性,让底子好的学生来到这里也能有所发挥,否则的话,“橘越淮变枳”,再好的材料来到这里也会 变质。 其实,新加坡学生在国际上的表现一向引人注目,尤其是在数学奥林匹克比赛;我们的小学数学课本也被美国一些地方的学校引进。 教育部的降级规定并非没有道理,对中国学生也应该是利多于弊。一、两年的降级是一种“过渡”,让他们从原本的华文单语环境顺利转换到新加坡的以英语为主的环境。 一个从小就到一个完全陌生环境求学的孩子,要出人头地,除了个人资质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中国来的学生降级插班,心理素质欠佳的小孩子可能因此泄气,但对于心理素质好的小孩子则可能是一种推动力,他们因此更加倍的去学习、去弥补慢了两步的距离。 中国不乏古人读书苦、读苦书、苦读书的典故,如“凿壁借光”,说的是西汉经学家,当过丞相的匡衡出身农家,自幼尝尽贫困,晚上要读书,在墙壁上凿了一个 小洞,“偷取”邻居家里的烛光。后又因看上有钱人家家里丰富藏书,而到那人家当用人,不取工资,只要主人让他读家里的藏书。这类例子体现的是,无论环境如 何恶劣,只要一心向学,意志坚定,EQ素质高,就能在书中寻找到乐趣和富足。 反观新加坡莘莘学子的“苦读”,到快餐馆,桌上有可乐、汉堡“陪读”;或到机场大厦,享受世界上最佳机场所提供的环境,有来往的人群“陪读”。 所以,若要回答“为什么小六会考前二名都是中国来的?”,我的回答是,这是中国人苦读的DNA,千百年传下来,没法子! |
Comments